历经磨难 南京新街口的“青村”该是保住了
南京新街口青石街的“青村”,该是保住了。
青村系民国建筑,始建于1934年,当年是一位国民党高官的官邸。建筑从设计到施工极为考究,施工队据说是建造美龄宫的原班人马。青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,红漆斑驳的大门上一块水泥门匾,上面写:青村,李锡五,民国二十三年。
为什么叫这个名字?现在已经无法知晓。有人揣度:“青”,也许出自青石街;“村”字,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境。
七十多年过去了,“青村”早就开始破落。我们单位10多年前从中山东路46号搬到青石街置地广场时,“青村”的院内已经住了很多户人家,楼顶有不少违章建筑,门前也搭建了一排出租的矮房。青村后面,原来似乎还有所小学,小学搬迁后,成了各家培训机构的据点,人气还挺旺。
由于单位没有食堂,我们经常到青村里的小饭店混一顿中饭,并没有觉得这种破落有什么不妥。李锡五所题的“青村”二字,不仅记载着这栋建筑曾经有过的辉煌,也让经常路过的我,有了些许畅想——这是幢有故事的建筑,只要有人讲,肯定很精彩。
只是岁月匆忙,我无暇打听。每天和它擦肩而过,它也每天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。就像路边的古树,任路人行色匆匆,它独自在风尘中品味岁月的陈酿。
随着周边崛起高楼大厦,这栋民国建筑不仅部分墙体开裂,也因破落而略显落寞、猥琐。前几年,寸土寸金的新街口,终于准备围猎“青村”。
当然,逢到拆迁,总是很热闹。拆方与被拆方,肯定会有一番博弈。据说,的确有一两位老人极力抗争,说“青村”承载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和他们的青春故事。
闻听此事,我和我的同事还唏嘘了一回——毕竟,南京的民国建筑已经不多见了,大拆大建的大背景下,很多旧建筑都成了废墟、成了过往,进而被新生的繁华所淹没、所掩盖。
但这又有什么用呢?中山东路46号也是民国建筑,同样有不寻常的历史,甚至还有我的回忆,不也是说拆就拆了吗?如今,那里仅是临时停车场,谁还能记得那里曾经的峥嵘岁月和花样人物呢?
再想想,已经有那么多古旧建筑被拆除了,拆不拆这一栋,又有多大关系呢?如果西安古城还是原来的唐时长安,现在的人住哪里?还不是必然经历战火毁灭、新建筑崛起?历史能承载多少过往呢?几多人不喜新厌旧呢?想到这里,内心些许平复,自行将那点躁动包藏起来。
再后来,“青村”的居民都被“工作”走了,“青村”也被简单地围了起来,眼看是要被拆了。又听说“青村”后面的地下发现历史遗存,要进行保护性挖掘。那段时间,有事没事,我就喜欢站在十楼阳台往下看,一来是看个稀奇,二来,也希望能挖掘到点什么东西。难说,十朝古都,地下都是遗存。如果真能挖到大宝贝,这“青村”估计就能保住了。
内心深处,竟然还是希望“青村”留下的。遗憾的是,考古折腾了半天,啥都没有。那时,我心里空落落的,因为,考古无果,“青村”自然不保了。
果不其然,去年年底,整个“青村”像很多待拆迁地段一样,被完全围了起来。悬了很久的“案子”,很快就有结果了。无奈之余,我拍了几张照片,于12月13日写了篇《这幅照片可能贯通古今》,以为“青村”的祭奠文——既然留不住,就由他去吧。
不料,我的这次判断出现了失误。
因为想看看“青村”是如何被毁灭的,所以有事没事,我就会观察观察。慢慢发现,“青村”一直没有被粗暴对待,进驻的工人个个都挺温柔。他们并不是抡着锤子砸,开着推土机推,而是在清理。没错,是在清理,就像牙医在清理患者的牙齿。再观察一段时间,发现青村的建筑在工人的护理下,轮廓更清晰了。而且,窗棂上支起木棍,显然要开始修补了。
于是,我又有点激动起来——在这烦躁的新街口,竟然会让着小小的“青村”存活下来!是青村原住民的不懈努力呢?还是城市建设者良心发现而手下留情?我不得而知。我也不想去打听,反正,拆与不拆,他们都会说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。我只是个旁观者,看看而已。我现在所能做的,就是写篇文章,献给即将新生的“青村”。
突然发现,“青村”还是“青春”的谐音。这种感觉挺好。如果能把“青春”保留下来,谁都会很愿意的。(完)

五一假期,北京这些医院不放假!

五一假期,北京这些医院不放假!

全部评论
最新 / 最热
坚强的理由2019-04-16 03:56
汤荣珠2019-04-16 11:35
笑咪咪2019-04-16 11:10
Mr.李2019-04-15 15:07
姜道揆2019-04-16 09:47
天道酬勤2019-04-15 08:14
picobird2019-04-15 18:43
上下剪片五千年2019-04-15 07:53
深秋的黎明2019-04-15 23: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