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此给凉山网发送邮件

急诊就诊不再“先来后到”,分级就诊背后有一点至关重要

健康医疗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-04-26 10:17:10

急诊就诊不再看“先来后到”,而分轻重缓急。据报道,5月1日起,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,将患者分为濒危、危重、急症和非急症四个等级,优先处理较重病人,力争为生命保卫战把好“第一关”。

急诊,顾名思义是应急而设,也应以急为先。可由于缺少相应门槛,又遵循先来后到的排队原则,“急诊不急”的尴尬长期存在。有的门诊挂号挂不上,于是退而选急诊;有的看病已在下班后,挂个急诊先看着;还有的虽然身体有疾,却是轻症排在重症前……调查显示,在急诊就诊患者中,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约占30%-50%。长此以往,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,更会让许多真“急”患者在排号等待的过程中错过最佳诊疗时间。此番改革,让急诊回归本义,可以更合理、高效地实现资源配置,不单是医疗制度上的突破,更是充分保障患者健康的暖心之举。

方式转变是好的开始,可要将好事办好并不容易。急诊长期奉行的先来后到原则,虽会带来种种弊端,但操作简单、便于理解。相较于此,分级就诊的制度显然复杂许多,首先就涉及到一个界定的问题。如果说在流血晕厥等极端情况下,判定轻重缓急还比较容易,可面对头疼脑热肚子疼等看似寻常的症状,又如何划分病情级别?除了收治时病症的急缓,当患者病情剧烈变化时调整举措能否及时跟上?诸如此类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,想必在许多人心里还有大大的问号。就目前来看,分诊台的医护人员似乎被推到了压力的最前沿。患者并非专业人员,健康大事面前,都觉得自己情况更紧急,若是医院对急缓、先后处置不当极易引发不满情绪,衍生出不必要的矛盾。而且推行分级诊疗,意味着人为裁量空间的扩大,会不会因之再生出某种利益上的“灰色空间”,恐怕也需要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予以避免。

理顺分级制度,令其平稳运行,还需多番“求索”。其中一个关键,就在于要有一个合理客观、令人信服的分级标准,以保证分级的科学、公平和安全,同时也让“先来居后”的候诊者理解。比如,有专业人士提出,可以先用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采集,包括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等,以此为依据,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、症状等,作出分级。此外,面对新办法,难免会有患者不适应、不理解,这就要求相关机制更加公开透明,同时在宣传上下足功夫。医护人员多几分耐心、同理心,勤介绍、勤解释,患者、公众才会对新制度多几分支持。

万事开头难,但让急诊姓“急”虽难必行。期待各方相向而行,让好的制度真正发挥好的效能,使宝贵的医疗资源能用在刀刃上,让生命通道绿灯长明。

来源:北京日报

作者:郑宇飞

流程编辑:王宏伟

请先登录

全部评论

最新 /  最热

绿水青山2019-04-26 02:12

人性章显
17回复

逍遥居士2019-04-27 02:56

应该这样做点赞。
15回复

莞尔一笑2019-04-27 02:33

赞,视病人情况而定
16回复

听雨2019-04-26 03:00

应避免人情看急诊个现象。
4回复

信阳子2019-04-26 02:42

接急诊病人就是要根据病人轻重缓急进行处置,及时有效的挽救危重伤病员的生命。
20回复
查看更多评论